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是以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傳媒以及相關科學技術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政黨,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
1957年3月31日,在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吳貽芳先生親自籌建下,民進江蘇省籌備委員會在南京成立。自成立以來,民進江蘇省委會歷經60余載春秋,牢記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創始人馬敘倫先生為民進留下“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政治囑托,不忘初心,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同行。進入新時代,民進江蘇省委會在民進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為指導,腳踏實地,砥礪前行,秉持為執政黨助力、為國家盡責、為人民服務的責任與使命,致力于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截止2023年12月底,全省共有14929名會員,其中:教育界占57%,文化藝術占11%,出版傳媒占2%,醫療衛生占4%,科學技術占2%,經濟占8%,新階層占6%,政府機關占7%,其他占3%,會員平均年齡54.5歲。全省共有766個基層組織,下設1個省直工委、12個設區市委會、5個縣級市(區)委會,江蘇省葉圣陶研究會、經濟界會員聯誼會、江蘇民進開明書畫會以及教育、文化出版傳媒、科技、醫衛、經濟、社會、法律與中介、婦女兒童、青年工作委員會等9個專門工作委員會。江蘇民進全省共有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1505名,其中全國人大代表6名、全國政協委員3名;江蘇省人大代表15名、江蘇省政協委員41名;市級人大代表77名、市級政協委員321名。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民進就在江蘇大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跡。1946年6月23日,為了呼吁和平、制止內戰,以民進老一輩領導人馬敘倫、雷潔瓊等11人為代表的上海人民代表團(又稱和平請愿團)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前往南京進行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和平請愿活動,在下關火車站遭到特務暴徒的襲擊,馬敘倫、雷潔瓊等均被嚴重毆傷,在這一震驚中外的“下關事件”中,民進老一輩主要領導人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為新中國的誕生灑下了自己的熱血,給江蘇人民和各界知識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3年,受民進總部派遣,民進中央理事趙樸初和民進上海分會干部陳邦炎來南京著手建立民進組織。發展司曉南、金光燦、顧雍和、胡顏立、桂慶和5位同志入會。同年10月26日,民進南京籌備小組成立,胡顏立為籌備小組組長、桂慶和為副組長,司曉南、金光燦、顧雍和為組員。

1954年3月,民進南京籌備小組舉行組織生活,吸收10位同志入會,開始在江蘇正式發展組織;1955年3月18日,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吳貽芳經民進總部批準加入民進;同年4月10日,民進南京市分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吳貽芳任籌備委員會主任,胡顏立為副主任,桂慶和、司曉南、金光燦、羅炳權、顧雍和為委員;1956年10月27日,民進總部下達文件,委托民進南京市籌備委員會和吳貽芳負責建立江蘇省省級民進組織。
在此期間,蘇州、無錫、揚州、南通等省轄市也相繼在當地建立民進組織。
1957年3月31日,民進江蘇省籌備委員會暨民進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吳貽芳、古楳、胡顏立、柴德庚、金兆梓、范煙橋、黃應韶、李公威、吳志儀、司曉南、徐允昭擔任民進江蘇省籌備委員會成員,吳貽芳為主任委員(簡稱主委),古楳、胡顏立、柴德庚為副主任委員(簡稱副主委),司曉南為秘書長。民進江蘇省籌備委員會成為民進在江蘇省最早的省級組織。

同日,大會選舉產生民進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吳貽芳為主委,雷震清、司曉南、桂慶和為副主委。
1961年12月30日—1962年1月7日,民進江蘇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50位正式代表,2位列席代表出席會議。會議選舉產生了民進江蘇省第一屆委員會,吳貽芳任主委,古楳、胡顏立、柴德庚為副主委,司曉南為秘書長。民進江蘇省委正式成立。
在民進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的領導下,民進江蘇省委及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認真貫徹“服務與改造相結合”的方針,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進江蘇省委被迫停止活動。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 1977年8月29日,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召開座談會,邀請在南京的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研究怎樣恢復開展民主黨派工作。同年11月,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也兩次召集各民主黨派全體市委委員座談。民進南京市委根據中共省、市委統戰部座談會精神,認真組織學習,反復明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和任務,決定先在南京市恢復民主黨派的活動。不久,蘇州、無錫、揚州、南通等地的民進組織也相繼恢復了活動。

這一時期,民進江蘇省委及各地方組織通過“撥亂反正”,迅速恢復了組織發展和活動,各項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民進中央、中共江蘇省委支持下,在吳貽芳、章臣桓、張懷西三任主委及民進江蘇省委歷屆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發展與鞏固相結合”,“保證重點分工,旁及其他”的發展方針積極開展工作,全省組織得到快速發展,從1980年民進江蘇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到1992年民進江蘇省第五次代表大會的12年中,民進在全省絕大多數省轄市和部分縣級市(區)相繼建立和完善了各級組織體系。并在原先以中、小學教師為主要對象進行組織發展的基礎上,相繼在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全省數十所高校,以及文化藝術、出版、醫療衛生、科研、經濟與法律等領域發展組織,引進了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優秀中、青年知識分子加入。
1989年12月,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建議,中共中央與各民主黨派協商研究,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總格局,從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提出了民主黨派是“參政黨”的概念,對民主黨派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在我國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做出了準確的定位,提出了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參政和監督作用的各項制度措施。民進江蘇省委順應形勢發展,迅速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以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為主要職責的參政黨建設上來,不斷提高參政黨意識,充分調動全體會員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積極性,加強自身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利用集體優勢、整體智慧,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開辟多種渠道,及時反映社情民意,努力成為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諍友,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并推動社會服務、海外聯誼等各項工作的開展,為我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獻計出力。
1997年4月,民進江蘇省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在民進江蘇省六屆一次全會上,陳凌孚當選為主委。

2002年5月,民進江蘇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民進江蘇省第七屆委員會成立,陳凌孚再次被選舉為主委。
這一時期,在民進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江蘇民進全體會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切實履行參政黨職能。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江蘇民進以建設高素質參政黨為目標,努力適應新時期新階段統一戰線工作的新形勢、新局面,按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事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團結奮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參政議政成果顯著;社會服務再創佳績;自身建設卓有成效;各項工作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2007年6月,民進江蘇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民進江蘇省第八屆委員會,陳凌孚當選為主委。
面對民進全省組織結構和會員思想觀念發生的重大變化,結合自身特點,新一屆民進江蘇省委在全省民進各級組織中,全面開展了以“堅持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教育活動和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活動、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活動。進一步堅定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政治信念;進一步樹立“愛國、民主、團結、求實”的共同思想理念和“以黨為師、立會為公、參政為民”的正確價值觀念;進一步增強參政黨意識、學習意識、團結意識、敬業意識和創新意識;使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的政治立場更加堅定、思想作風更加過硬、工作更加求真務實、組織更加團結和諧,面貌煥然一新。

2012年6月,民進江蘇省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民進江蘇省第九屆委員會,朱曉進當選為主委。完成了新一輪換屆。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下,民進江蘇省第九屆委員會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精神,在全省各級組織中扎實推動學習型參政黨建設,加強自身建設,搞好政治交接,傳承民進老一輩領導人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的優良傳統,保持多黨合作正確方向,促進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提高參政黨履行職能和發揮作用的能力;關注民生、服務社會;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蓬勃發展。
展望未來,在民進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的領導下,民進江蘇省委將繼續帶領全省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進一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的戰略目標,切實履行參政黨的職責,力爭在參政議政、自身建設、社會服務、海外聯誼等各個方面,為江蘇的經濟社會及各項事業的發展,為江蘇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成績,為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做出更大的貢獻。

2022年6月,民進江蘇省第十一次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民進江蘇省第十一屆委員會,馬余強當選為主委,完成了新一輪換屆。
展望未來,江蘇民進新一屆委員會將在民進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繼往開來,接續奮斗,把握好時代賦予的機遇,在廣闊舞臺上大展身手,努力在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的進程中,充分展示新時代江蘇民進人的擔當作為,以實際行動迎接中共二十大和民進十三大的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