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江蘇省委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2023年,教育部密集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旨在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引導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夯實未來社會建設者認知結構基礎。軟件編程是面向未來發展需要的科學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江蘇擁有在該領域先行先試優勢,應緊緊抓住此輪新課標實施和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契機,在遵循軟件編程教育規律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興趣和探索精神,為全國教育發展探路。
隨著2022年新課標實施,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學指南》于同年底公布,對課程標準進行了細化指導與地方化規范,初步形成了具有江蘇實踐經驗積累的特色和優勢,在歷年全國信息技術教師優課評比與學生各項競賽活動中,均取得遠超平均水平的好成績,具備走在前列、開展先行先試的良好基礎。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改特色不彰。未切實將軟件編程課程整合納入我省基礎教育課改實踐深化領域,與其他科學課程深度融合、體系化推動,亟需有關部門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對這一課程進行頂層設計規劃與前瞻布局,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夯實計算思維訓練基礎,真正形成江蘇在軟件編程教育領域具有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優勢特色。
二、課程定位模糊。目前新課標中軟件編程在信息科技課程體系中定位模糊,既可以窄化理解,也可以泛化確認,導致一些教師因缺乏明確定位,在實踐中遇到困惑和誤區時,教育內驅力不足。特別是在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自覺性不足。此外,一些師資的文科背景(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也不利于專業輔導的深入實施。
三、統籌機制匱乏。目前在選拔與培養、年級學段有機銜接、相關學科的融合交叉等方面,缺乏統籌機制,在精準對接學生需求,實現校內課程、社團課程、校外培訓協同方面,缺乏全鏈條建構,現有的教育資源和行政束縛嚴重,難以系統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真正提升教育教學成效。
四、硬件設備滯后。目前全省多項大型機試需要占用學校機房,導致很多學校機房上課受到影響,軟件編程教育的時間無法保障。此外,隨著新的技術更新迭代加快,學校現有的電腦設備老舊,難以適應發展所需,也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為此,建議:
一、打造教育先行示范區。在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基礎上,結合我省基礎教改實際,通過地方+校本+校外課程一體謀劃,課內+社團+校外培訓統籌部署,做好我省軟件編程課程體系頂層設計和定位,切實將其作為科學素養提升的有力抓手。積極向教育部爭取“江蘇軟件編程課程體系先行示范區”政策支持,全面強化工作部署、推進、協同,在引導培養學生實踐導向、融合發展、激活興趣基礎上,形成階梯化、多維度、多空間課程架構,為我省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也為軟件編程接軌國家科學課程體系,提供江蘇樣板。
二、建構協同服務的大課堂。統籌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青少年宮、博物館等單位,向學生開放學習空間,優化教育服務平臺,關心支持校外優質的信息編程教育培訓機構發展,全面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鼓勵建立軟件編程社會課堂專家團隊,建設多功能實踐教育基地,引導軟件編程等相關企業,提供設備、器材和培訓專家,引領青少年用項目化學習解決真實問題。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參與中小學軟件編程等科學課程教育,通過組織學生親歷項目的需求分析、規劃設計、項目實施和優化迭代等完整過程。鼓勵學生較早體驗跨學科交叉融合學習,培養綜合性復合型的創新思維能力,激活學生學習內生動力。
三、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問題導向、現場浸入式學習、在前沿數字企業觀摩、實訓等方式,制定點對點培訓孵化計劃,探索科學選拔和有效培養高水平、復合型專業教師隊伍的路徑。鼓勵大學專業教授和軟件創新型企業工程師走進基礎教育課堂,與相關中小學建立可持續結對交流機制,形成復合型多元多維師資團隊。充分考慮學科差異,建立軟件編程教師專業成長、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制度機制,給軟件編程教師更大成長空間。建設軟件編程課程案例資源庫,收集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編程案例或者課程教學實例,給教師學習借鑒。
四、更新信息科技實驗室配置標準。鼓勵社會專業機構、龍頭企業共享軟件編程資源和實驗室設施,制定適應發展需要的信息科技課程實驗室配置標準,加快傳統網絡機房升級改造。科學統籌國家和省大型上機考試與學校信息課程上機時間,確保學校開足開齊課程,建立硬件設備督導檢查制度,有效落實配置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