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協調研工作質量水平研究
民進無錫市委 石燕萍
【摘要】人民政協要求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履行職能的基本功、政協工作的“壓艙石”,集中力量搞好重點調查研究,以高質量、有干貨、真管用的調研成果書寫履職答卷,然而,一些地方、單位和部門的調查研究,常常是一“亮”了之。因此,調查研究只有做足準備,深入基層,人員合理,追出源頭,及時分析,才能確保“把準脈”、“查實情”、“問到位”、“用真功”、“出實招”。
【關鍵詞】調查研究;存在問題;建議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并進一步強調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推動全黨崇尚實干、力戒空談、精準發力,讓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落下去,讓惠及百姓的各項工作實起來,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總書記對于調查研究的這一重要觀點,不僅為新形勢下黨有效開展各項工作指明了路徑趨向,也對當前重點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提供了方法指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的重要論述中,“善議政”是對政協建言資政水平的要求。人民政協要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履行職能的基本功、政協工作的“壓艙石”,集中力量搞好重點調查研究,以高質量、有干貨、真管用的調研成果書寫履職答卷,通過重點調研質量提升,帶動政協工作全面提質增效,以一線狀態、一線標準,發揮一線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然而,一些地方、單位和部門的調查研究,雖然亮了相,但是亮的“相”不引人注目,亮相之后,下篇文章也沒有跟上去做,常常是一“亮”了之。
一、聚焦:調查研究中的問題
如果說高質量的提案建議是委員履職生涯中高光的“臺上十分鐘”,那么扎實的調查研究就是其背后的“臺下十年功”。每年政協委員們提出的“金點子”,都離不開調查研究獨有的“接地氣”與“鄉土味”。但是在調查研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認識不夠深入。有人認為政協調研只能是提供一份參考材料,不能直接解決問題,可有可無;還有人認為政協調研就是走走形式,根本觸及不到深層次的問題,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有人對于調研課題的情況不甚了解,對相關法律法規一知半解,導致調研報告質量不高,實效性不強。
2、人員結構單一。政協進行調研的人員一般是政協機關干部與相關政協委員,業務能手參加的很少。由于自身學歷水平、知識結構、政策法規上的把握程度存在差異等客觀存在的問題,導致調研水平有差異。有人就說“政協講的是外行話,是外行在監督內行”,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政協監督的質量和權威性。
3、方式簡單滯后。在調研過程中,主要是采取聽被調研單位的工作匯報、相關人員座談、到幾個選好的調研點現場查看的方式來進行。單一、狹窄的調研方式導致調研信息的閉塞,了解到的情況和獲取的信息都比較有限,浮在面上的東西多,內在的東西少,難以了解到全面真實的情況。同時,經常性的調查研究不夠,目前的調研只是在確定要調查之前的一個月左右開始,所作的調查覆蓋時間短,沒有經常性的普遍情況作支撐。
4、質量有待提高。政協的調研不是去聽贊歌聽政績,而是要把寶貴的時間用于發現問題上,進而采取適當的方式督促政府解決問題,這是政協的職責所在,更是政協行使好監督職權的要求。許多調研活動是應付性的,了解情況膚淺,調查報告往往是就事論事,表面情況羅列,研究深度不夠,僅限于感性認識;有的將調研對象的匯報材料改頭換面,人云亦云,缺乏主見;有的思想不夠解放,尤其是對于比較敏感的問題,不敢去過多涉及,不能突破思想障礙和思維定勢,不注重調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二、建議:提升調查研究的對策
調查研究是政協充分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職權的基本前提,也是增強政協工作實效的重要保證。只有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正確行使自己的職權,及時了解民意,反映民情,聽取群眾的呼聲和要求,保證政協工作做出的決策符合人民的利益。
1、做足準備,確保“把準脈”。調研工作要準確把握重點“把準脈”,就要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開展,調研之前做足準備。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開展調查研究。要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上為黨政分憂,下為群眾解愁,起好密切黨委、政府與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要以睿智的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發現改革發展穩定中創造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經驗,通過調查研究及時加以總結、推廣,使亮點更亮,充分發揮其典型示范作用。調查之前,要充分借鑒“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經驗做法,細化調查研究方案,明確調研重點、時間、方式、目標要求等,實行項目化、清單式推進。只有對調研涉及的內容摸清了現狀,厘清了問題,才能探究出解決之道。
同時,調研前還需要進行一番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學習。一是學習與調查題目有關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文件,學習有關理論,提高政策水平,弄清政策界限,使自己在調查過程中,心里有一個準繩,否則就可能是非不分,容易上當受騙,還可能說一些與政策大相徑庭的話。二是學習與調查對象和調查題目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以求輕車熟路,和調查對象配合默契,有共同語言。不然的話,就可能造成人家講的你不懂,而你問的又不著邊際這樣一種被動局面。而且還可能因為情況不明使你需要的“大魚”溜掉。
2、深入基層,確保“查實情”。調查研究是深化學習、聽取意見的重要途徑,必須要著眼查找自身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立足職能職責和當前正在做的事情,把問題找準找實。因此,做好調查研究,應當深入基層“沉”到一線去查實情。領導干部到基層調查研究,通過聽匯報、看實物、查資料,或開座談會、個別談心、問卷調查等形式,應該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真實情況。然而,也要防止因有的單位“報喜不報憂”而讓問題“潛伏”。為此,既要聽取服務對象和基層黨員的建議,也要聽取群眾的心聲,努力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一方面要盡量擴大調查研究的覆蓋面,注重傾聽一線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廣開言路、暢通渠道、傾聽心聲,關注來自基層群眾的“牢騷”“怨氣”,并從中發現問題;另一方面要主動增加檢視問題的信息量,多關注一線群眾的反應,對于一些突出問題,一線群眾最能看得清、辨得明、說得準。
3、人員合理,確保“問到位”。“一言一語察民意,一問一答應民生。” 要做好調查工作,“調查者”的本領還是非常關鍵的。因此,調查研究的人員要政協機關干部、相關政協委員和業務能手一起參加,確保在調查研究時能“問到位”。一般情況下,調查研究工作由幾人至幾十人組成。如何抽調人員并有效地發揮每個員工的特長,達到預期的調查目的,這里頭也頗有點學問。首先,要根據調查題目的需要,確定人數和人員。如需抽調外單位人員,還應認真與所在單位協商,抽調出確實能夠勝任調查工作的專業人員。其次,可根據調查的需要和調查人員的實際,進行短期辦公集訓或學習。再次,為了充分發揮調查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視情況給每個調查者分配具體任務,使大家在調查中各有側重,為日后調查匯總、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同時,政協的調查研究還可借專委會之力。專委會是政協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協各專委會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點,都有各自的工作對象、工作范圍,都遵循著各自的工作規律,有較強的專業性,并與黨政部門建立了經常性的對口聯系制度。由于政協專委會具有“旁觀者清”的優勢,可以擺脫地區的局限,超越部門的利益,跳出行業的框框,有利于政協調查研究更能以客觀公正的眼光分析問題,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
4、追出源頭,確保“用真功”。做好調查研究,應當追出源頭找癥結,確保調研人員對照初心和使命用了“真功”。其實,許多問題的癥結并不難找,關鍵是相關領導和部門敢不敢接觸實際,敢不敢較真,敢不敢見人見物見事。因此,調查研究要緊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方面的差距,緊盯在安全、質量、環保、效益、信譽等關鍵環節方面的差距,緊盯黨員干部在政治堅定、作風過硬、技術精湛、能力勝任方面的差距,緊盯各級領導在政治信念、廉潔自律、服務職工方面的差距,列出問題清單,分清責任人,開好診治“藥方”,限期完成整改。同時,還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對待所有檢視的問題,切忌繞開重點問題、省略關鍵環節、偏離正常軌道,杜絕蜻蜓點水、隔靴搔癢、避重就輕,防止“開一通會、講一席話、表一番態”和“聽聽、轉轉、看看”等“作秀式”的調研。
5、及時分析,確保“出實招”。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相關情況、科學分析相關數據基礎上,調研人員要注重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開展典型個案分析和難點問題攻關。對調研中掌握的先進經驗要研究推廣復制的價值,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找出矛盾主要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一方面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審議意見、決議和決定,督促所轄部門辦理,并密切跟蹤落實情況,努力使督辦事項在辦理過程中不走過場。另一方面在督辦落實工作之后還進一步開拓創新,認真總結每次調研、審議、督辦經驗,分析各項調研工作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形成綜合性的可操作性強的調研學術論文。站在全面發展角度,提出一些科學分析問題、研究工作的好思路和好辦法,形成價值含量較高的提案和建議,提交給黨委參閱,使調研成果在更高層面發揮作用。
調查研究是政協履行職能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的工作,是做好政協工作的基礎。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政協要聚焦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自覺地圍繞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協商議政,發揮好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 練好調查研究這個基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