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幼有優育”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石,更是國家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關鍵起點。2025 年以來,從國務院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政策到地方多維實踐探索,我國學前教育正沿著 “普惠兜底、質量躍升”的雙軌路徑加速前行。在人口結構變化與社會需求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資源供給不斷優化,保教質量穩步提升,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愈發清晰。
一、政策體系的系統性構建為普惠提質筑牢根基。
2025 年 8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標志著我國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進入新階段。新政明確從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保育教育費,民辦園參照同類型公辦園標準減免,中央與地方按梯度比例分擔經費,其中第一檔地區中央財政負擔80%。這一政策與財政部修訂的《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形成合力,通過“擴優提質補助 + 免保育教育費補助”的資金分配模式,重點向農村、邊疆等薄弱地區傾斜。地方層面迅速響應,湖南天心區出臺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將公辦園學位擴容納入民生實事;上海靜安區以 “兩大三年行動計劃”完成頂層設計,構建起“黨建引領、多方共治”的工作機制。國家與地方政策的聯動發力,構建起“普惠保障、質量提升、機制創新”的三維政策體系,為學前教育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
資源供給的精準擴容破解 “入園難” 民生痛點。
破解資源不均衡問題的核心在于擴大普惠性學位供給,各地通過 “建、收、活” 多元路徑實現資源提質增量。湖南天心區近三年新增公辦園13所,回收53所樓盤配套園轉為公辦,使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 56.37%,普惠覆蓋率突破90%;銀川市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新增公辦園277所,2024 年底普惠率達 88%,金鳳區更推行劃片招生精準對接需求。在資源均衡配置上,集團化辦學成為重要抓手:天心區組建兩大幼教集團覆蓋70% 公辦園,通過“強園帶弱園實現資源共享;靜安區構建12個教育集團,覆蓋全部街鎮;銀川金鳳區組建18個學前教育集團,優質園覆蓋率達79%。從城市到鄉村,從公辦到普惠民辦,資源供給的數量增長與結構優化同步推進,讓 “家門口有好園” 從愿景變為現實。
三、
保教質量的內涵升級回應“上好園”核心需求。
普惠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終究要以質量提升為支撐。各地以教師隊伍建設為突破口,構建分層培養體系:長沙天心區每年投入 60 余萬元開展三級培訓,建立 “微問題 — 課題研究” 成長路徑,帶動教師專業發展;銀川市組織園長、教師專項培訓,2025 年評出優秀園所占比達 58.4%。在教育實踐創新上,特色化探索亮點紛呈:上海市靜安區打造“靜安玩 +”游戲模型,以“積點制”評價關注過程提升;天心區推進60余所“幼小銜接”“游戲”試點園建設,4個案例獲評省級優秀;膠州通過聯盟辦園深化內涵發展,案例入選省級典型。針對特殊需求,靜安區構建“1+3+1”特教網絡,形成醫教結合的融合教育范式,彰顯教育溫度。這些實踐共同推動學前教育從“看護為主”向“科學保教”轉型。
四、
保障機制的協同創新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
穩定的保障機制是普惠提質的長效支撐,各地在經費、監管、督導等方面形成創新經驗。經費保障上,天心區將生均公用經費提至 800元/ 年,三年補助普惠民辦園6767萬元;中央財政通過分級分擔機制,確保免學費政策落地,同時要求將教師工資納入財政保障。監管體系上,天心區建立“四級網格化”監管機制,13個聯組實現動態督導;靜安區落實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形成常態化評估機制。在服務延伸上,托幼一體化成為新方向:銀川林溪幼兒園開設托育班,靜安區升級“寶寶屋”3.0 版本,打通科學育兒“最后一公里”。經費、監管、服務的多維度保障,構建起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體系。
從政策出臺到實踐落地,從資源擴容到質量升級,我國學前教育正經歷歷史性變革。國務院免費教育政策的推行標志著普惠保障進入新階段,湖南、上海等地的實踐探索則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當前,學前三年入園率保持高位,普惠覆蓋率持續提升,保教質量穩步向好,但城鄉差距、區域均衡等問題仍需持續破解。未來,隨著政策紅利的進一步釋放,隨著資源配置、隊伍建設、質量評價等機制的不斷完善,學前教育必將在普惠的底色上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全國兒童鋪就人生起點的堅實路基,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楚清華
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
民進江蘇教育委員會委員
民進蘇州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民進昆山支部副主任
昆山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