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時值處暑,鎮江民進悅讀會8月線下分享活動在漫書城如期舉行,本期主講人由我市知名物理老師李凱跨界擔任,他將為書友們分享日本作家鹽野七生創作的歷史著作《羅馬人的故事》。
李凱介紹,《羅馬人的故事》全套15本,是一部詳細闡述羅馬歷史的著作,它以時間為脈絡,從羅馬城的建立到羅馬帝國的衰落,全景式地展現了羅馬的發展歷程。作者鹽野七生長期定居羅馬,她自1992年開始,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編織她的英雄夢,以每年一冊的速度,直至2006年才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千多年的羅馬史。作者以獨特的“歷史硬核和故事講述”的方式將我們帶回遙遠的古希臘時代,追溯西方文明的源頭。作品在探討軍事擴張、民族融合等傳統議題的同時,還涉及了基礎設施、科技建筑等領域,并將古羅馬制度與現代社會治理進行對應研究。中文版出版后,引發中國學者和商界極大關注,李凱說正是由于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的大力推薦,才會對這套書感興趣。
李凱首先拋給書友們一個問題:古羅馬人智力不及希臘人,體力不及高盧人和日耳曼人,技術不及埃特魯利亞人,經濟不及迦太基人,但為什么能夠一一打敗對手,建立并維持一個龐大的羅馬帝國?

接著,李凱用七句話作為線索串聯起問題的答案,即:文明的曙光——羅馬起源的雙重敘事,共和的試驗——制度創新與權力博弈,霸權的崛起——布匿戰爭與地中海秩序重構,共和的黃昏——危機四伏與強人崛起,強人的時代——凱撒與共和的“最后呼吸”,黃昏的終結——從“后三頭”到帝國的黎明,帝國的奠基——元首制的政治藝術。

古羅馬從城邦崛起為龐大帝國的過程,是其制度創新與適應時代變革的生動體現。在王政時代,羅馬通過七位國王的統治,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礎。羅慕路斯確立元老院制度,打破純血緣紐帶;努馬?龐皮留斯通過宗教凝聚人心;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軍事-財產改革,打破貴族對權力的壟斷。這些制度創新為羅馬的崛起提供了堅實基礎。共和時代,羅馬通過執政官雙首長制、元老院精英統治、公民大會民主參與的三角架構,形成權力制衡的雛形,確立了“契約精神”。然而,布匿戰爭的勝利雖使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卻埋下了共和制崩潰的隱患。經濟結構崩塌、軍事擴張導致“公民兵”制度難以為繼、元老院墮落,最終使共和制走向衰落。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馬略的軍事改革、凱撒的獨裁,雖是對危機的回應,卻一步步偏離了共和的軌道。凱撒之死引發了更殘酷的權力真空,屋大維最終成為羅馬唯一的統治者,建立了元首制,保留了共和制的外殼,卻將實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屋大維的統治藝術在于“戴著共和面具的帝制”,他保留執政官、元老院等共和機構,卻通過終身保民官、軍事統帥、祭司長等頭銜集大權于一身;他推行“羅馬和平”政策,卻在萊茵河、多瑙河沿線部署30萬軍團;他倡導傳統道德,卻默許行省總督的橫征暴斂。帝國初期的制度創新集中體現在行省治理。屋大維將行省分為元老院行省與元首行省:前者由元老院派遣總督管理,后者由皇帝直接控制。這種“二元治理”模式,既維護共和傳統又強化中央集權。財政方面,羅馬建立以“塞斯特斯”為核心的統一貨幣體系,設立“皇帝金庫”統籌全國稅收,完善的交通網絡與驛站系統則保障政令暢通。鹽野七生特別關注屋大維的繼承安排。他通過收養提比略為養子,開創“養子繼承制”,既避免家族內斗又確保賢能繼位。這種制度在“五賢帝”時期達到頂峰-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等皇帝通過選拔繼承人,實現帝國持續繁榮。但馬可?奧勒留傳位給親生兒子康茂德的決定,卻暴露制度缺陷,預示帝國衰落的開端。

羅馬從城邦到帝國的文明史詩,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它以制度創新為筆,以軍事擴張為墨,繪就了西方文明的輝煌篇章。羅馬的崛起與衰落,不僅是歷史的偶然,更是制度、文化與人性的必然交織。從共和制的輝煌到帝國制的奠基,羅馬人用智慧與勇氣書寫了不朽的傳奇,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主持人侯曉佳贊嘆于李凱老師深厚的知識底蘊,他表示由于時間有限,李凱老師很難在短時間內講完全套書,今天主要分享的是羅馬前期的故事,如果書友們感興趣,歡迎在民進悅讀會微信群里繼續品讀與交流。

書友現場交流環節中,多位年輕書友抒發了自己的見解。一位書友總結道,羅馬的崛起并非全靠智力、體力或經濟優勢,而是憑借其獨特的制度創新與務實精神。羅馬人始終在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制度模式,這種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還有書友認為《羅馬人的故事》不是嚴謹的學術研究著作,有些地方違反了孤證不立原則,甚至書中有一些表述不完全符合真實的歷史,因此建議書友們在閱讀中需要保持客觀與審視,要敢于質疑。會員梅興龍表示李凱老師將古羅馬時間線與中國古代歷史對照解讀的方法非常形象,通過同一時間線下不同的歷史進程,使知識獲取更有代入感,深度思考的空間更大。會員王韻飛認為藝術和歷史是緊密相連的,羅馬帝國的建立與擴張對西方藝術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羅馬藝術在繼承希臘藝術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羅馬建筑的宏大與實用主義,雕塑的寫實與敘事性,以及繪畫的裝飾性與生活化,不僅展現了羅馬帝國的繁榮與強大,也為后世西方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羅馬的興衰軌跡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面映照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明鏡?。鹽野七生曾說:“歷史不會重復,但總會押韻。”?羅馬的興衰提醒我們:文明的存續不靠疆域或武力,而在于能否持續創新制度、包容多元、堅守精神內核。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歷史,既是對羅馬教訓的超越,也是對人類文明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