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10月26日,在這秋風微寒的季節里,鎮江民進悅讀會10月線下分享活動在漫書城如期舉行。本期主講人是我市知名高中歷史老師李佳,她為書友們解讀吳軍所著《卓越》一書。
李佳介紹,作者吳軍既是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作家,也是風險投資家和人工智能專家,他的兩個女兒均成功就讀于世界名校。在《卓越》的封面上有這么一句話“掌握教育的底層邏輯,避開教育誤區,讓孩子不走彎路”,這應該就是吳軍寫作本書的初衷,將他多年來陪伴女兒成長過程中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總結出來,以期對廣大“望子成龍”的家長有所啟發。

為了引出吳軍的觀點,李佳老師首先向書友拋出了三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讀書?我們為什么要接受教育?隨后,她給出答案:學習和讀書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考名校”“為了比別人強”,而是為了避免陷入信息繭房的桎梏,為了掌握穿透現象看本質的判斷力,為了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擁有成長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恰恰需要依托終身教育的體系——從學校的專業教育打基礎,到同伴間的互助教育拓視野,再到各類平臺的通識教育補短板,最后以終身學習的習慣持續賦能,每一層教育都是向上攀登的階梯,缺一不可。在終身教育的框架里,家長的角色與責任被重新定義,也為破解“教育焦慮”提供了關鍵思路。吳軍在書中指出,家長不應是“施壓者”,而應是“陪伴者”與“同行者”:小學階段需履行監督與指導的義務,幫助孩子養成閱讀、運動等終身受益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家長自身必須堅持終身教育——若家長停止成長,既無法成為孩子的“精神燈塔”,也難以理解“教育總量比強度更重要”的道理,只會陷入“報無數補習班”“追求短期分數”的誤區。任何形式的教育,目的都應該是讓人明理,讓人從蒙昧狀態進入文明開化狀態;其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在年齡增長的同時,完成自身全面的成長。

現場交流環節,氣氛熱烈。一位書友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選取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最有用的書來讀,他本人就非常推崇吳軍撰寫的書籍,如《數學之美》《浪潮之巔》《文明之光》等。有書友認為家長應成為孩子一生中最好的導師,為了勝任導師這個角色,家長必須有終身教育的理念,這樣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還有書友非常認可《卓越》中提到的斯賓塞的觀點:人生有6件我們必須優先做的事情1.讓自己的行為合乎道德;2.練就一個健康的身體;3.培養自己的心智;4.處理好工作中的事情;5.帶好兒女;6.成為一個好公民,并且利用自然界的資源增進人類的福祉。他認為這六件事對應的教育,正是終身教育的核心內容。做到這些事,我們就能成為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人,同時生活也能變得圓滿。也有書友認為吳軍博士在書中批判當下教育的三大誤區:認定孩子必須超越父母、迷信一線城市升學優勢、將名校與前途直接劃等號,說得非常好,醍醐灌頂,振聾發聵。認為產生這些誤區的根源,就是將“卓越”定義為“超越他人”,卻忽略了“卓越”的核心是“自我完善”。

《卓越》帶給我們的,不是一套“育兒秘籍”,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教育從不是“一勞永逸”的階段性任務,而是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修行;卓越也不是遙不可及的頂峰,而是沿著終身教育的階梯,一步步自我完善的過程。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唯有放下短期焦慮,堅守終身學習的信念,尊重成長的規律與個性,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穩步走向屬于自己的卓越與幸福。